11月18日上午,数理学院2023年本科人才培养“一院一主题”系列论坛在北京化工大学朝阳校区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主题为“深化公共基础课改革,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论坛由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主办,数理学院承办,文法学院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协办。
吉林大学张汉壮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朱士信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平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于永光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李炳照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侯虹、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院长秦培勇、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嫣红、北京化工大学机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谭晶、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段顺、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娜等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化工大学兄弟学院代表,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教师代表团,以及数理学院全体领导和教师。
侯虹副处长在致辞中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指出,数理学院是我校的教学大院,不仅承担着学院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负责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数理学院教师长期开展具有“高阶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在学科交叉落地应用、高级别学科竞赛、创新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奖和教学名师申报等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本次论坛以“深化公共基础课改革,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题,围绕我校“强工、厚理、兴文、重交叉”的学科布局,以实现“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工程应用”的深度融合为目标,探索具有厚实数理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张汉壮教授做了题为《深化课程建设,践行育人使命》的首场报告,他从更高的视角讲述了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和育人模式的新观点与新理念,完美诠释了物理学犹如一座瑰丽的山峰,巍然耸立于人类文明的天空下,大道至简,亦真亦幻。
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朱士信教授围绕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热点,以独到的方式介绍了开展一流课堂教学、一流教学研究、一流教材建设和一流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朱教授还通过矩阵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案例,完美阐释了“科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以及深深根植于华夏儿女心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长城精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徐平教授从“基专结合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视角出发,分享了本校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及物理学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的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并借助一系列成功案例凸显持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成效。
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于永光教授分享了本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10余年来的创新改革思路与举措,特别是在中外大学数学相关教材的比较研究方面的显著成效。他指出,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反映教学改革成效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数理学院邵晓红教授聚焦我校物理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实践,从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大学物理实验创新实践和教师队伍培养三方面展开,细致讲述了创新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突出成效和未来规划。
数理学院崔丽鸿教授介绍了我校多维联动融合的线性代数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思路与举措,强调“344”课程思政模式与教学全过程融合式探索的示范效应。她指出,数学课程要始终坚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
数理学院院长王维主持会议。他指出,近年来数理学院在公共基础课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公共基础课程的质量提升。未来我们将不断挖掘新的动力源泉,逐步建立公共基础课课程质量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数理学院教学副院长苏贵福主持报告并总结发言。他指出,深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前学院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突破点和生长点,只要我们用心设计,就一定能够打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