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王维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宽带吸波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最新研究成果

发文时间:2025-09-23


近日我院王维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Multi-scale engineering for enhancing broadb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and infrared stealth of Ag NWs/N-doped rGO aerogels”研究论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迭代加速,在提升生活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峻的电磁污染,威胁人体健康与设备安全。同时,雷达探测技术不断升级,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博弈愈发激烈,对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提出了“轻质、薄层、宽带、强吸收”的迫切需求。传统吸波材料普遍存在密度大、吸收频带窄、功能单一等问题。开发兼具宽频高效吸波、电磁屏蔽与红外隐身功能的新型多功能材料,成为当前电磁吸波材料研究重要方向

本研究采用定向冷冻干燥-热处理工艺,制备具有定向孔结构的银纳米线/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Ag/N-rGO)。微观层面,通过调控氮掺杂量,引入丰富的结构缺陷,调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极化行为,增强缺陷极化损耗,优化阻抗匹配。介观层面,定向孔隙结构有效促进电磁波多重反射与散射,延长电磁波在材料内部的传播路径,提升吸收效率。宏观层面,团队进一步设计周期性阶梯结构,激发多频共振效应,使材料在不同频段均能有效吸收电磁波。实验结果表明,Ag/N-rGO复合气凝胶在仅4 wt.%的填充率下,实现了–56.32 dB最小反射损耗,有效吸收带宽达7.04 GHz,完全覆盖Ku波段。周期性结构设计使吸收带宽进一步扩展至14.64 GHz,提升幅度达207.9%,展现出优异的宽带吸波性能。同时Ag/N-rGO气凝胶具备出色的电磁屏蔽效能、良好的被动与主动隐身能力。通过尺度结构设计,实现了材料在微观、介观与宏观层面的协同优化,

本研究成功研发了集“宽频吸波、电磁屏蔽、红外隐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气凝胶不仅为解决电磁污染、保障电子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策略也为新一代多频谱隐身材料的研究提供新路径。


该论文通讯单位为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婷媛为本文第一作者,王维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21010

图文简介:



1 (a) Ag/N-rGO气凝胶制备示意图(b) Ag纳米线SEM(c, d) Ag/N-rGO-1气凝胶截面图;(e) 气凝胶层内部结构(f) Ag/N-rGO-1样品SEM(g)元素分布图(h) Ag纳米线TEM(i) Ag/N-rGO-1样品TEM图像(j) Ag/N-rGO-1样品HRTEM图。


2样品(a) Ag/rGO(b) Ag/N-rGO-1(c) Ag/N-rGO-2(d) Ag/N-rGO-3反射损耗RL(e) 衰减常数(f) 厚度为2.59 mmAg/N-rGO-1样品RLMZα值;(g) 不同材料吸波性能对比。



3 (a) 雷达散射截面(RCS)模拟模型示意图(b) 样品在不同角度下的RCS(c) RCS衰减值(d) 周期性结构单元(e) 周期性结构示意图及其(f) 微波吸收性能周期性结构在(g) 4.05 GHz(h) 10.87 GHz(i) 15.76 GHz频率下功率损耗密度(j) Ag/N-rGO气凝胶微波吸收机理示意图。



4电磁屏蔽(a)SET(b)SEA(c)SER样品置于(d)90℃热源及(e)手掌表面红外图像(f)样品导热系数(g)Ag/N-rGO-1施加电压前后温度变化曲线及(h)红外图像。


通讯作者简介:

王维,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化工大学数理学院院长,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2年受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访问,2014-2015赴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访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3篇。担任《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等多个期刊编委荣获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青年英才,北京市教育系统管理育人先锋,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师、青年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王维教授团队主要从事低维磁性材料相关制备、性能调控及功能应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涉及光电催化、吸附分离、电磁吸波/屏蔽等研究领域。